1、首次参加是1954年在马尼拉举办的第二届亚运会!第二届亚运会1954年05月01日~1954年05月09日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举行,中国台北派出了由137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首次参加亚运会。荣誉团长由当时已高龄72岁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担任。
2、首次参加:1954年05月01中国台湾派出了由137名运动员组成的代表团首次参加亚运会。荣誉团长由当时已高龄72岁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担任。“亚洲铁人”杨传广一鸣惊人,夺得男子十项全能金牌,而男子足球金牌也被顺利拿下。最终中国台湾以2金4银7铜的成绩名列第六。
3、亚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是1990年。第11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22日-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。 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,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的6578人参加了这届亚运会。中国派出636名运动员参加了全部27个项目和2个表演项目的比赛。
历届乒乓球亚运会金牌得主:1974年德黑兰亚运会:男单冠军梁戈亮,女单冠军张立;1978年曼谷亚运会:男单冠军梁戈亮,女单冠军张立。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:男单冠军谢赛克,女单冠军曹燕华。1986年汉城亚运会:男单冠军刘南奎,女单冠军焦志敏。1990年北京亚运会:男单冠军马文革,女单冠军邓亚萍。
1986年12月02日-12月17日,徐寅生、李富荣、陈新华、谢赛克、蔡振华获得了第一届乒乓球亚运会金牌。 1990年09月24日-10月09日,徐寅生、李富荣、谢赛克、蔡振华、王会元赢得了第二届乒乓球亚运会金牌。
第18届亚运会:中国选手朱雨玲获得女子单打金牌,日本选手张本智和获得男子单打金牌。
历届亚运会男单乒乓球冠军包括:1974年的梁戈亮,1978年的梁戈亮,1982年的谢赛克,1986年的刘南奎,1990年的马文革,1994年的王涛,1998年的金泽洙,2002年的王励勤,2006年的王皓,2010年的马龙,2018年的樊振东,以及2023年的王楚钦。
王楚钦4比3战胜队友樊振东,捧得杭州亚运会乒乓球男单金牌,后者收获银牌。这也是王楚钦在杭州亚运会上收获的个人第四金,此前他已拿下男团、男双以及混双金牌。
亚运会台湾代表团的名称是“中华台北”。亚运会开幕式,一个屏幕上展示着“中华台北”的字样,瞬间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。这样的表达方式,给人带来的感慨难以言表。这几个字所蕴含的意义,不仅仅是一个称谓的转变,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。它代表着一个新的开始,一个共同的目标。
亚运会台湾称呼为中国台北。自从1971年的名古屋决议以来,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,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称谓一直备受争议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台湾省接连使用了一系列的称谓。如“中华台北”“台湾省”等,以便在国际舞台上能够以地区的身份参赛。
按照国际奥委会1974年的《名古屋决议》,台湾参与各种国际赛事时,在代表队名、旗、歌上都有严格要求,名称为中国台北,旗帜基本统一为白底的梅花旗,参加奥运会等综合赛事时,旗帜下方为五环,参加单项比赛可适当调整,如参加足球赛可改五环为足球。
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旨在避免政治因素影响赛事,台湾地区代表队在国际上被正式认可的名称为“CHINESE TAIPEI”或“中华台北”。香港自1950年成立香港业余体育协会(港协)后,于1951年正式成立香港业余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(港协暨奥委会),并先后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、亚洲运动会及英联邦运动会。
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于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在中国北京举行,会期为16天。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亚运会。本届比赛参赛的代表团数达37支,除约旦和伊拉克外,其余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的成员都组团出席,台湾在阔别亚运会20年后,第一次以中华台北之名参加了本届亚运会。
中国台北体育代表团在亚运会获得金牌后,升起了“中国台北奥委会会旗”。这面会旗的设计独特,白底上绘有外蓝内红的两道梅花状轮廓。轮廓之上,青天白日徽与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并列,形成鲜明对比。